真实的诗歌和真实的诗人 每日热闻
诗人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,他们有入仕的心,有逍遥的情,有着自己想要做的事,有着自己想走的路。
(相关资料图)
很多的诗歌,经过代代流传,早已不是其本意。
1、近乡情更怯,不敢问来人。
唐朝宋之问有一首五言小诗,小学生都会背诵:
《渡汉江》
岭外音书绝,经冬复历春。
近乡情更怯,不敢问来人。
“近乡情更怯,不敢问来人”,现在被很多人理解为诗人临近家乡,不知家中情况,所以不敢问来人。
而真实的情况是,50岁的宋之问,因为神龙政变,被贬到今天的广东地区。
唐朝的广东地区,属于蛮荒之地,在京城过惯了繁华生活的宋之问,哪里吃得了这个苦。于是偷偷的北逃,想要返回洛阳。
这样的行为,是有杀头的风险的。所以,在渡汉江的时候,他作下了这首诗。他为何不敢问来人?因为,他怕暴露了自己的身份,怕被杀头,自然是近乡情更怯。
这一个“怯”字,很好地表达了他当时的心情。
宋之问这个人,五言诗写得非常好,被史书说成是:无出其右者。
但其人品,甚为糟糕。
先是依附武则天男宠张氏兄弟,甚至想要成为武则天面首之一,被武则天嫌弃口臭而拒绝。
后又为了升官发财,卖友求荣,举报自己的友人张伸之意图谋杀武三思。
而更为人不齿的是,他为了夺取自己外甥名刘希夷“年年岁岁花相似,岁岁年年人不同”的诗句,竟然用土袋将其活活压死。
如此行径的人,自然就结局不会好,最终被唐玄宗赐死。
2、仰天大笑出门去,我辈岂是蓬蒿人。
李白有一首《南陵别儿童入京》,最后一句很是有名,堪称盛唐佳句。
白酒新熟山中归,黄鸡啄黍秋正肥。
呼童烹鸡酌白酒,儿女嬉笑牵人衣。
高歌取醉欲自慰,起舞落日争光辉。
游说万乘苦不早,著鞭跨马涉远道。
会稽愚妇轻买臣,余亦辞家西入秦。
仰天大笑出门去,我辈岂是蓬蒿人。
李白的一生,都在追寻入仕,但因为其商贾家庭出身,无法参与科举考试,所以只得走推荐的道路。
这条路很苦。
先是寻找益州长史的门路,没成功。
然后各种自荐,没结果。
入赘故宰相许圉师之家,与其孙女结婚,在安陆成家。李白本想着有许家的关系。可以安陆本地裴长史的路子,但同样无果。
拜见宰相张说,没有得到推荐。
去终南山找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,没见着。
在长安多与权贵来往,而一无所获。
最终在玄宗打猎的地方死守,终于把一篇文章献给了玄宗,玄宗不置可否。
还是不死心,通过卫尉张卿拜见了玉真公主。
又在长安结识了贺知章,经常陪贺知章喝酒。
终于,在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努力下,玄宗终于把李白召进了宫。
当42岁的李白,得知自己成功入仕,真是狂喜不已。
“仰天大笑出门去,我辈岂是蓬蒿人。”这份沾沾自喜,溢于言表。
而在很多的解释中,把这说成是来自大唐的回响,是滴仙人的狂放。
很显然,李白并没有我们想得那么狂放,我们想象中的他应该蔑视权贵,睥睨整个世界,然而很抱歉,真正的李白,把做官当成了一生的目标。
直到庐山隐居,永王几个招募令,就可以让年过花甲的诗人欣然前往。
3、未转头时皆梦
苏轼曾三下扬州,在平山堂,看见已故恩师欧阳修的手迹,不禁感慨万分,缅怀之情溢于言表,对人生的感叹起于笔尖。
西江月·平山堂
三过平山堂下,半生弹指声中。十年不见老仙翁,壁上龙蛇飞动。
欲吊文章太守,仍歌杨柳春风。休言万事转头空,未转头时皆梦。
对于“休言万事转头空,未转头时皆梦。”很多的解释是:别说人死后万事皆空,纵然是活在世上,也不过是一场大梦呀!
此等解释看似符合语境,但却距离东坡的意境差了不是一星半点。
休言万事转头空,未转头时皆梦。
这里面的“梦”字是自己痴的意思,而不是字面上梦的意思。
这句的意思可以理解为:万万不要说回头一看,诸事都是一场空。而我若不去经历,就只会像梦里人仍在痴心追寻罢了。
未能理解一个字,即不能理解一首词,自然更无法体会东坡的意境。
这首词里,苏轼从未说过,活着是一场大梦。
而这场梦,不过是后人加给苏轼的而已。
后记
诗人也是有血有肉的人,他们不会只是生活在想象中,生活在我们给他们创造的想象之中。
今天的人们,往往过度解读,会把一些本不属于诗人的想法加到诗人身上去。好像诗仙就应该是不事权贵,诗圣就应当时时心怀大众。
那是今人的理想,而不是古人的实际情况。
关键词: